纳米颗粒检测: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纳米颗粒检测: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简介

发布时间:2025-04-13 12:23:11

更新时间:2025-05-02 05:32:36

咨询点击量:1

发布来源:检测资讯中心

纳米颗粒是指粒径在1到100纳米之间的微小颗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其极小的尺寸和较大的比表面积,纳米颗粒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愈发重要。然而,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也使其在环境、健康等方面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因此,进行纳米颗粒的科学检测,不仅有助于了解其性质,还能有效评估其安全性。
纳米颗粒检测: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内容

检测样品

纳米颗粒的检测样品主要来自两个领域:自然界和人工合成。自然界中的纳米颗粒多由火山喷发、风化作用、海水等自然过程产生,而人工合成的纳米颗粒则包括各类纳米材料,如金属纳米颗粒、半导体纳米颗粒、碳基纳米颗粒等。根据样品的来源和类型不同,检测方法及仪器选择也有所不同,检测的目的是准确分析其形态、尺寸分布、化学组成等重要特性。

检测项目

纳米颗粒检测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粒径分布:粒径是纳米颗粒最为关键的物理性质之一,它直接影响颗粒的行为和应用。常用的方法包括动态光散射(DL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形态分析:纳米颗粒的形状可以对其功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需要通过高分辨率显微技术(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详细观察。
  • 表面性质:纳米颗粒的表面状态,包括表面电荷、表面能等,会直接影响其在生物体内外的行为。常用的表面性质检测方法有Zeta电位分析。
  • 成分分析:了解纳米颗粒的化学组成是评估其安全性和功能的基础,常用的分析方法有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

检测仪器

纳米颗粒的检测需要依赖一系列高精度的科学仪器,其中包括: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TEM可提供纳米颗粒的高分辨率图像,能够直接观察到颗粒的形态、大小及其分布情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SEM可用来观察颗粒的表面结构及形态,通过表面形态的不同反映出颗粒的微观结构。
  • 动态光散射仪(DLS): DLS技术通过分析颗粒在溶液中散射光的变化,精确测量纳米颗粒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 原子力显微镜(AFM): AFM可用来探测纳米颗粒的表面形态及力学性质,如硬度、摩擦力等。
  • X射线衍射仪(XRD): XRD用于分析纳米颗粒的晶体结构、组成及晶粒尺寸。

检测方法

对于纳米颗粒的检测方法,常见的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 物理方法:通过使用高精度的显微镜、光散射仪等设备,观察颗粒的形态、尺寸及分布。
  • 化学方法:通过XPS、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技术,分析纳米颗粒的表面化学特性及组成。
  • 光学方法:包括动态光散射(DLS)、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应用于测量纳米颗粒的粒径、浓度、表面电荷等信息。
  • 生物学方法:评估纳米颗粒对生物体的影响,如细胞摄取、细胞毒性等,通常通过流式细胞仪、活性染色技术等进行。

检测标准(部分)

《 GB/T 43883-2024 微束分析 分析电子显微术 金属中纳米颗粒数密度的测定方法 》标准简介

  • 标准名称:微束分析 分析电子显微术 金属中纳米颗粒数密度的测定方法
  • 标准号:GB/T 43883-2024
    中国标准分类号:N33
  • 发布日期:2024-04-25
    国际标准分类号:71.040.99
  • 实施日期:2024-11-01
    技术归口:全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代替标准:
    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标准分类:化工技术分析化学有关分析化学的其他标准
  • 内容简介:

    国家标准《微束分析 分析电子显微术 金属中纳米颗粒数密度的测定方法》由TC38(全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本文件描述了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STEM)技术测定金属材料中纳米级第二相颗粒数密度的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测定金属材料中弥散分布、粒径在几纳米至几十纳米范围的第二相颗粒的数密度。被测颗粒的平均尺寸宜在透射电镜试样厚度的约1/3以下,且试样中的颗粒在透射电镜图像上没有互相重叠或很少重叠。颗粒尺寸不在这个范围的试样可参照执行,其他晶体材料可参照执行。
    本方法不适于测定聚集成团的第二相颗粒的数密度。
    注1:可测定的最小颗粒尺寸取决于所用TEM/STEM设备的分辨率和采用的实验技术。
    注2:待测定的第二相颗粒尺寸通常在5 nm~40 nm范围。
    注3:TEM图像上若出现第二相颗粒重叠的情况,将增大颗粒计数的不确定度。

《 DB35/T 1669-2017 牛布鲁氏菌病荧光纳米颗粒试纸条制备和诊断方法 》标准简介

  • 标准名称:牛布鲁氏菌病荧光纳米颗粒试纸条制备和诊断方法
  • 标准号:DB35/T 1669-2017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 发布日期:2017-07-03
    国际标准分类号:11.220
  • 实施日期:2017-10-03
    技术归口: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 代替标准:
    主管部门: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 标准分类:医药卫生技术农、林、牧、渔业兽医学福建省
  • 内容简介:

    地方标准《牛布鲁氏菌病荧光纳米颗粒试纸条制备和诊断方法》由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归口上报,主管部门为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本标准规定了牛布鲁氏菌病的疫病概述,牛布鲁氏菌病荧光纳米颗粒试纸条制备和诊断的原理、仪器设备和主要试剂及操作步骤。本标准适用于牛布鲁氏菌病荧光纳米颗粒试纸条的制备和诊断,也适用于牛布鲁氏菌病的快速初筛。

《 DB44/T 1654-2015 纳米技术——粉末状纳米颗粒的特性和测量 》标准简介

  • 标准名称:纳米技术——粉末状纳米颗粒的特性和测量
  • 标准号:DB44/T 1654-2015
    中国标准分类号:A75
  • 发布日期:2015-09-07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40
  • 实施日期:2015-11-07
    技术归口: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 代替标准:
    主管部门: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 标准分类:数学、自然科学广东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地理学
  • 内容简介:

    地方标准《纳米技术——粉末状纳米颗粒的特性和测量》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上报,主管部门为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本标准规定了纳米颗粒的基本特性(化学成分、比表面积、结构、尺寸等)和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粉末状纳米颗粒。本标准不涉及粉末状纳米颗粒的相关应用及健康、安全、环境等问题。

《 GB/T 43196-2023 纳米技术 扫描电子显微术测量纳米颗粒粒度及形状分布 》标准简介

  • 标准名称:纳米技术 扫描电子显微术测量纳米颗粒粒度及形状分布
  • 标准号:GB/T 43196-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G30
  • 发布日期:2023-09-07
    国际标准分类号:07.120
  • 实施日期:2024-04-01
    技术归口: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代替标准: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标准分类:数学、自然科学
  • 内容简介:

    国家标准《纳米技术 扫描电子显微术测量纳米颗粒粒度及形状分布》由TC279(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

    本文件规定了通过获取和分析纳米颗粒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从而确定纳米FM粒粒度及形状分布的方法。

《 GB/T 42732-2023 纳米技术 水相中无机纳米颗粒的尺寸分布和浓度测量 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标准简介

  • 标准名称:纳米技术 水相中无机纳米颗粒的尺寸分布和浓度测量 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标准号:GB/T 42732-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G30
  • 发布日期:2023-08-06
    国际标准分类号:07.120
  • 实施日期:2024-03-01
    技术归口: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代替标准: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标准分类:数学、自然科学
  • 内容简介:

    国家标准《纳米技术 水相中无机纳米颗粒的尺寸分布和浓度测量 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由TC279(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

    本文件描述了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在时间分辨模式下测定单个纳米颗粒的质量和悬浮液中离子浓度,检测水相悬浮液中纳米颗粒,并表征颗粒数量与质量浓度、颗粒尺寸及数均尺寸分布的方法。除颗粒浓度外,本文件也适用于悬浮液中离子浓度的测定。离子浓度检出限与常规的ICP-MS相当。需要注意的是,尺寸小于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sICP-MS)颗粒尺寸检出限的纳米颗粒可能会当作离子进行定量。

《 GB/Z 42840-2023 纳米技术 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释放的胞壁酸检测银纳米颗粒的效力 》标准简介

  • 标准名称:纳米技术 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释放的胞壁酸检测银纳米颗粒的效力
  • 标准号:GB/Z 42840-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A43
  • 发布日期:2023-08-06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30
  • 实施日期:2023-08-06
    技术归口: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代替标准: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标准分类:数学、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
  • 内容简介:

    国家标准《纳米技术 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释放的胞壁酸检测银纳米颗粒的效力》由TC279(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

    本文件描述了一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定量评价银纳米颗粒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降解及胞壁酸释放效力的方法。

《 GB/T 42469-2023 纳米技术 抗菌银纳米颗粒 特性及测量方法通则 》标准简介

  • 标准名称:纳米技术 抗菌银纳米颗粒 特性及测量方法通则
  • 标准号:GB/T 42469-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C04
  • 发布日期:2023-03-17
    国际标准分类号:07.120
  • 实施日期:2023-10-01
    技术归口: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代替标准: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标准分类:数学、自然科学
  • 内容简介:

    国家标准《纳米技术 抗菌银纳米颗粒 特性及测量方法通则》由TC279(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

    本文件提供了抗菌银纳米颗粒粉体或胶体的特性指标及相关测量方法指南。本文件旨在帮助生产商向买方提供具有抗菌效果的银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等信息。本文件不包括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具体注意事项。

《 GB/T 42311-2023 纳米技术 吸入毒性研究中呼吸暴露舱内纳米颗粒的表征 》标准简介

  • 标准名称:纳米技术 吸入毒性研究中呼吸暴露舱内纳米颗粒的表征
  • 标准号:GB/T 42311-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C52
  • 发布日期:2023-03-17
    国际标准分类号:13.100
  • 实施日期:2023-10-01
    技术归口: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代替标准: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标准分类:环保、保健和安全职业安全、工业卫生
  • 内容简介:

    国家标准《纳米技术 吸入毒性研究中呼吸暴露舱内纳米颗粒的表征》由TC279(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

    本文件提供了吸入毒性研究中呼吸暴露舱内可吸入纳米颗粒的表征,包括颗粒质量、尺寸分布、数量浓度和组分。

《 GB/T 42208-2022 纳米技术 多相体系中纳米颗粒粒径测量 透射电镜图像法 》标准简介

  • 标准名称:纳米技术 多相体系中纳米颗粒粒径测量 透射电镜图像法
  • 标准号:GB/T 42208-2022
    中国标准分类号:N33
  • 发布日期:2022-12-30
    国际标准分类号:17.180.01
  • 实施日期:2023-07-01
    技术归口: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代替标准: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标准分类:计量学和测量、物理现象光学和光学测量光学和光学测量综合
  • 内容简介:

    国家标准《纳米技术 多相体系中纳米颗粒粒径测量 透射电镜图像法》由TC279(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

    本文件描述了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进行纳米颗粒在多相体系中分散的粒径测量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固相多相体系中纳米颗粒的粒径测量和粒径分布。本文件也适用于在样品制备满足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要求时的胶体和生物组织中纳米颗粒粒径测量。

《 GB/T 41915-2022 纳米技术 MTS法测定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 》标准简介

  • 标准名称:纳米技术 MTS法测定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
  • 标准号:GB/T 41915-2022
    中国标准分类号:C04
  • 发布日期:2022-10-12
    国际标准分类号:07.120
  • 实施日期:2023-05-01
    技术归口: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代替标准: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标准分类:数学、自然科学
  • 内容简介:

    国家标准《纳米技术 MTS法测定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由TC279(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

    本文件描述了用于评价纳米物体及其聚集体和团聚体(NOAA)对细胞活力影响的MTS方法。此方法包括操作要求和对照实验,以确定和分析检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本文件适用于96孔板。

《 GB/T 41702-2022 原位生成纳米颗粒增强6000系铝基复合材料挤压材 》标准简介

  • 标准名称:原位生成纳米颗粒增强6000系铝基复合材料挤压材
  • 标准号:GB/T 41702-2022
    中国标准分类号:H60
  • 发布日期:2022-10-12
    国际标准分类号:77.150.10
  • 实施日期:2023-05-01
    技术归口:全国碳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代替标准:
    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标准分类:冶金有色金属产品铝产品
  • 内容简介:

    国家标准《原位生成纳米颗粒增强6000系铝基复合材料挤压材》由TC572(全国碳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主管部门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本文件规定了原位生成纳米颗粒增强6000系铝基复合材料挤压材(以下简称“纳米颗粒增强挤压材”)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包装、标志、运输、贮存及质量证明书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汽车、轨道交通、航空领域用原位生成纳米颗粒增强6082和6060铝合金基复合材料挤压材,6000系其他牌号纳米颗粒增强挤压材参照使用。

《 GB/T 41212-2021 纳米技术 荧光素二乙酸酯法检测纳米颗粒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的活性氧 》标准简介

  • 标准名称:纳米技术 荧光素二乙酸酯法检测纳米颗粒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的活性氧
  • 标准号:GB/T 41212-2021
    中国标准分类号:C04
  • 发布日期:2021-12-31
    国际标准分类号:07.120
  • 实施日期:2022-07-01
    技术归口: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代替标准: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标准分类:数学、自然科学
  • 内容简介:

    国家标准《纳米技术 荧光素二乙酸酯法检测纳米颗粒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的活性氧》由TC279(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

    本文件描述了如何用5-(6)-氯甲基-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CM-H2DCF-DA)检测和评价RAW264.7巨噬细胞暴露于纳米物体、纳米颗粒及其聚集体和团聚体后产生活性氧(ROS)的方法。本文件适用于用24孔板的检测。如果用其他孔板,需要调整样品用量并检验操作步骤的有效性以保证检测结果可信。

《 GB/T 37966-2019 纳米技术 氧化铁纳米颗粒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测量方法 》标准简介

  • 标准名称:纳米技术 氧化铁纳米颗粒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测量方法
  • 标准号:GB/T 37966-2019
    中国标准分类号:C04
  • 发布日期:2019-08-30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00
  • 实施日期:2019-08-30
    技术归口: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代替标准: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标准分类:医药卫生技术实验室医学
  • 内容简介:

    国家标准《纳米技术 氧化铁纳米颗粒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测量方法》由TC279(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

    本标准规定了氧化铁纳米颖粒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量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分光光度计对氧化铁(如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等)纳米颗粒类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行测量和评价.其他纳米颗粒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测量亦可参考.

《 GB/T 36082-2018 纳米技术 特定毒性筛查用金纳米颗粒表面表征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标准简介

  • 标准名称:纳米技术 特定毒性筛查用金纳米颗粒表面表征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 标准号:GB/T 36082-2018
    中国标准分类号:G30
  • 发布日期:2018-03-15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30
  • 实施日期:2018-10-01
    技术归口: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代替标准: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标准分类:数学、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
  • 内容简介:

    国家标准《纳米技术 特定毒性筛查用金纳米颗粒表面表征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由TC279(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

    本标准规定了测试纳米材料细胞毒性实验前后鉴别干燥金纳米颗粒薄膜中表面结合分子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注I:金纳米颗粒在测试之前表面可能已经结合了配体,在细胞毒性测试过程中也可能额外覆盖(或包覆)有机或生物分子。注2: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别检测磷酸二酯、胺或脂质的有关吸收谱带,可以分别确定结合在金纳米颗粒上的核酸、氨基酸、脂质或细胞膜的成分,但核酸、蛋白质或脂质的类型不能通过红外光谱具体确定。

《 GB/T 34831-2017 纳米技术 贵金属纳米颗粒电子显微镜成像 高角环形暗场法 》标准简介

  • 标准名称:纳米技术 贵金属纳米颗粒电子显微镜成像 高角环形暗场法
  • 标准号:GB/T 34831-2017
    中国标准分类号:N33
  • 发布日期:2017-11-01
    国际标准分类号:17.180.01;37.020
  • 实施日期:2018-05-01
    技术归口: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代替标准: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标准分类:计量学和测量、物理现象成像技术光学和光学测量光学设备光学和光学测量综合
  • 内容简介:

    国家标准《纳米技术 贵金属纳米颗粒电子显微镜成像 高角环形暗场法》由TC279(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电子显微镜高角环形暗场成像技术对贵金属纳米颗粒成像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单一贵金属纳米颗粒和复合材料中贵金属纳米颗粒的成像。

暂无更多检测标准,请联系在线工程师。

结语

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兴的材料,其独特的性质带来了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伴随着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因此,纳米颗粒的科学检测对于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通过合理选择检测项目和仪器,结合科学的检测方法,可以深入了解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进一步推动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并确保其安全可控。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将能够更加全面、精确地监测和评估纳米颗粒的影响,为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提供更多保障。

纳米颗粒检测: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检测资质(部分)

荣誉 荣誉 荣誉 荣誉

检测实验室(部分)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

合作客户(部分)

客户 客户 客户 客户 客户

检测报告作用

1、可以帮助生产商识别产品的潜在问题或缺陷,并及时改进生产工艺,保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2、可以为生产商提供科学的数据,证明其产品符合国际、国家和地区相关标准和规定,从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可以评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确保产品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减少潜在的健康和安全风险。

4、可以帮助生产商构建品牌形象,提高品牌信誉度,并促进产品的销售和市场推广。

5、可以确定性能和特性以及元素,例如力学性能、化学性质、物理性能、热学性能等,从而为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提供参考。

6、可以评估产品是否含有有毒有害成分,以及是否符合环保要求,从而保障产品的安全性。

检测流程

1、中析研究所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检测服务

2、客户可选择寄送样品或由我们的工程师进行采样,以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我们的工程师会对样品进行初步评估,并提供报价,以便客户了解检测成本。

4、双方将就检测项目进行详细沟通,并签署保密协议,以保证客户信息的保密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行测试试验.

5、在检测过程中,我们将与客户进行密切沟通,以便随时调整测试方案,确保测试进度。

6、试验测试通常在7-15个工作日内完成,具体时间根据样品的类型和数量而定。

7、出具检测样品报告,以便客户了解测试结果和检测数据,为客户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以上为纳米颗粒检测: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的检测内容,如需更多内容以及服务请联系在线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